2010年1月31日 星期日

靜坐與冥想

森林裡成群結隊的猿猴们,在樹枝上盪鞦韆似地盪來盪去或跳上跳下;一會兒往東,一下子到西,好像一點兒也安靜不下來。同樣的,我們人類在思考,分析或判斷事情時,思緒的紛亂是否如同猿猴们般焦躁不安?一下子想東,一下子又想西,片刻間幾乎完全無法放鬆自己。

冥想就是安定心靈的良藥,冥想有多種形式,有傳統宗教方式,現代非宗教的心理修習,而所有冥想形式的中心特色便是專心地將焦點集中在單一議題上,領心靈來至思維的某一項目或某一領域上。當這個焦點對象是神聖力量,稱為「祈禱」;若對象是某個想法、主題或是事物則稱為「冥思」或是;一再地重覆某一字句便稱為「真言冥想」。當然冥想也常具備對一些現象的留心體悟之形,像是呼吸、流水或笛聲。因為冥想對於誘發“放鬆回應”的成效已廣為所知,所以此法也常被心理學家所推薦。而標準臨床冥想(SCM)的發展創造就是一種不帶任何神秘元素的療效工具。總而言之,所有形式的冥想都是鎮定焦慮、排除煩惱、減緩壓力、安祥如嬰兒般心靈的方法。冥想配合和緩舒服的音樂節奏,可幫助人類輕鬆地專注於適當合宜的專注主題事物上。

儘管傳統的修煉目的是提升洞察力、增進智慧與獲得喜悅,然而冥想立即且主要的效果便是兼有平靜心靈、減緩新陳代謝的益處。科學上的研究發現冥想運用於癌症病患上能有效地改變患者的心理狀態,影響他們對於放射治療的反應或效果。心理狀態確實能影響人們的免疫系統回應。這也說明了壓力的紓解、平靜的心情和放鬆的身體對於健康是最有力的必備要素。

在開始冥想時,您必須先找到一個方法讓自己與日常生活中的繁忙與種種需求隔離。
假若您每天讓這些煩囂來打擾您,那麼您可能永遠也無法開始。
您可以從創造純屬於您自己的空間或地方開始,這可以是一處安靜的地方,但也可以是透過耳機和聲音所營造的清境空間。接下來,選擇某種姿勢:坐著、站立、走路或躺著,利用這四種姿勢來培養您專注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先決定您準備冥想的時間長度。為了引導進行冥想,請專注於某樣事物,像是您自己的呼吸就非常適合。

吐納的精髓,就是把思想和呼吸調配為一,吐納的過程就是專注於自己呼吸的節奏,或者您想更仔細地掌握呼吸的律動變化,可以逐漸調整自己吸氣與呼氣的時間比例為1:3或1:4即可。吸氣時舌尖頂住上顎,空氣由鼻孔吸入,腹部自然鼓出,呼氣時舌尖頂住下顎,嘴唇變尖,空氣由嘴巴徐徐呼出,腹部自然收縮,吐氣時愈長愈好,並可以發出呵、呼、呬、吹、噓、嘻的聲音。呼吸就像一條繩索,人的意念就如一匹野馬,只要抓住這條繩索,整匹野馬就被栓住了。經常打坐吐納的人,一切妄念即可消失,思慮會清晰,記憶力加強。

一般靜坐都是雙腳交互盤纏,也可以採取單腳盤纏法,雙手放在大腿上,手指可採各種手式,最常用是大姆指食指相觸,成為一個圓圈,其他三指攤平,向上平翻。靜坐時所有的意念集中在身體的某一點,例如雙眉中心,天庭處或尾椎骨均可,可感覺身體真氣沿著身體脈絡之路線,週而復始,不斷地流動。

有許多教授冥想的老師都會推薦運用音樂在冥想當中。
事實顯示音樂能幫助達到規律的波動、伴隨著時間的行進,讓它成為冥想時的最佳媒介。
當然,音樂最好避免有歌詞。靜坐時要自然入靜,讓音樂伴著呼吸是有所助益的。
雖然專注呼吸是典型的冥想方式,不過仍有許多其他的事物也可以是您專注的對象。
聲音是一種很好的選擇。即使在一個非常安靜的地方,還是能聽到像鳥聲、風聲、水聲等自然音律。因此,利用音樂與自然音律就成為呼吸之外的冥想另類選擇。
初次進行冥想時,您將會更感覺到紛亂的心,內心會不停地翻騰著慾望與衝動、幻想與真實,批判與祝福、懷疑與相信。
冥想的專注將會安撫您紛亂的心靈,而平靜的心靈是改變腦波狀態進入α波至θ波的原因。規律的呼吸也能結合腦幹心臟的交感神經系統,因此,均勻的呼吸導致心跳減慢,舒張壓會隨之降低,而緊繃的肌肉也能獲得舒緩。

冥想對於心靈與身體具有鎮定安撫的效果,而音樂與聲音對於身心也有同樣的效果;
當這兩種方法相輔相成交互通用功能特別顯著。
大自然音樂便是針對鎮定安撫心靈特別設計的,同時也提供冥想一個專注之事物,徹底落實強而有力的心靈治療原則。

這是藉由絕佳的聲音品質與和諧的架構,對聆賞者產生一種生理的直接影響。例如水聲對於心靈就具有平靜並產生α波的功效。專家特別提出海洋、溪流、雨水和瀑布的聲音就是達到放鬆狀態的有力方法;而音樂這樣的聲音與波動對於健康也有非常正面積極的影響。
在一連串的相關研究也提到:「臨床證明音樂可以減緩我們的脈動、心跳及呼吸速度,降低血壓並放鬆我們的肌肉。」大自然音樂將透過最有效的α波與一些較高頻率的θ波,伴隨一些較低頻率的β波來達到放鬆但又清醒的狀態。

直接運用身體節奏互動作用的科學理論正是讓冥想與靜坐特別有效的原因所在。
「互動」是一種自然現象,讓個體間產生同步的節奏與動作。
舉例來說,兩個時鐘具有一樣長度的鐘擺,即使讓它們的擺動次數不同,在一天之內仍會因「互引作用」的互相影響而產生同步的擺動。
近來,科學研究已證明音樂可以讓身體的節奏,諸如呼吸頻率、心跳及腦波等趨於同步。
最新的研究指出身心間有一個很重要的身體律動,
大約每隔十秒腦幹與心臟間會進行一次調合溝通。
冥想與靜坐會加強此種重要的循環週期。

壓力最容易反應在心跳與呼吸頻率上。
為了讓冥想幫助鎮靜身心的效果所帶來放鬆的益處,舒緩心跳與呼吸頻率是絕對必要的。
自然冥想曲中所採用的音樂設計便是先由每分鐘72下的波動頻率開始,然後漸漸降至60下,而注意讓您的呼吸與這樣的音樂波動同步對於提升冥想效果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您可以吸氣數一下、吐氣數三下,然後休息一下;
或者運用瑜珈呼吸法,吸氣默數一下,接著摒住呼吸默數一下,再吐氣默數三下。
研究表示控制橫膈膜的呼吸可幫助腦波進入α波至θ波狀態。

當靜坐時,面對單獨的自己,你是和你的自我在一起,所有的你合而為一。
你和你自己的肉體、精神、毅力、目標結合在一起。
你與自我回歸一體,只有自己與自我合而為一,你才能掌握真實的剎那。
靜坐的力量來自虛空,靜坐創造了神聖的虛空,而虛空是廣納一切的空間。
在虛空中,一切已超越文字與形式。
虛空是無形的萬有,在寂靜祥和中,一切了然於心,讓靜默滲透到你每一個細胞,靜默就是祥和,祥和就是力量。從靜坐中,你已掌握了力量的泉源。

當你靜坐時孤獨地面對自己,放下了所有的包袱,忘郤所有的限制,將心靈敞向神聖不可探測的虛空,然後不可預知的力量導引著自我抵達超越時空的境地。
當萬物源頭的神聖力量再度出現,扛起世間待完成的責任,屆時元神已從那不可限量的泉源汲取了無限的威力及龐大的磁場。
靜坐與冥想的地點,可選在山谷間、小溪旁、樹林裏、石洞中、瀑布前、寺廟內,其實大自然到處都是靜(淨)土,只要掌握到靜坐與冥想的訣竅與精髓,就能達到天人合一,萬籟俱寂的最高境界。

2010年1月30日 星期六

冥想放鬆技巧

「冥想」的內容千變萬化,可以是真實具體的,也可以是天馬行空的,而能夠有效幫助放鬆的方法,大多都跟溫暖、舒適的想像有關。例如想像自己躺在溫暖的沙灘上、想像自己被溫暖的陽光包圍,或是想像自己的身體正中心有盞溫暖的火燭等等,以下的指導語就是依循這些原則來的,供參考或是自行加以變化:

1.想像自己躺在溫暖的沙灘上,望著蔚藍的天空,聽著海浪的聲音;

2.感覺光照耀在胸部,讓你的胸部非常溫暖與舒服;

3.感覺光照耀在肩膀,讓你的肩膀非常的溫暖與舒服;

4.感覺光照在手臂,讓你的手臂非常的溫暖,非常的舒服;

5.感覺到光照在雙手,讓你的雙手非常的溫暖,非常的舒服;

6.感覺到光照在腹部,讓你的腹部非常的溫暖,非常的舒服;

7.感覺到光照在大腿,讓你的大腿非常的溫暖,非常的舒服;

8.感覺到陽光照在小腿,讓你的小腿非常的溫暖,非常的舒服;

9.感覺到光照在雙腳,讓你的雙腳非常的溫暖,非常的舒服。

10.感覺到光照在全身,讓你覺得非常的溫暖、舒服;漸漸地全身都放鬆了。

11.讓身體停留在這種舒適、放鬆的狀態知覺裡,直到想要恢復意識時,務必要拉回意識到頭
     部的眉間輪處,再緩緩地起來。(任何冥想時記得做此動作!)

2010年1月24日 星期日

科學家發現保存『時間記憶』的腦部細胞


  近日,麻省理工大的安-格雷布耶爾(Ann Graybiel)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組發現,在靈長類動物的大腦中有一類神經元細胞可以將時間信息精確的編譯儲存。安-格雷布耶爾說:『我們的大腦對所有事情都加上時間的標簽,這樣就使得我們回憶事情顯得非常簡單。我們回憶事情的時候首先通過過濾這些時間標簽,然後通過時間標簽將相關的事情從記憶中提取出來。』這種准確的時間記憶對於開車或彈鋼琴等日常活動以及對於我們回憶往事極為重要。這個發現發表在本周的《美國科學進程》雜志上。這項研究成果可用於資料帕金森綜合征等導致記憶力喪失疾病的治療上。


  安-格雷布耶爾的實驗小組首先訓練兩只獼猴可以按照規定完成一個簡單的眼部運動實驗。當接到『開始』的命令後,兩只獼猴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去完成眼部運動實驗的過程。研究小組用相應的儀器同步記錄兩只獼猴大腦中數百個神經元細胞的電信號。同時,實驗小組用相關的儀器同步記錄兩只獼猴大腦中數百個神經元細胞的電信號,並由日本腦部研究所的直孝藤井(Naotaka Fujii)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金德哲(Dezhe Jin)領導的研究小組用數學的方法來分析這些電信號。

  經分析後發現,當獼猴接到『開始』的實驗命令後,獼猴腦部的神經元細胞總是在特定的時間內由腦部發出,比如說:在獼猴接到『開始』實驗命令後的100毫秒時、110毫秒時、或者150毫秒時等等。安-格雷布耶爾說『這些實驗數據的分析表明,我們已經找到了一直正在尋找而沒有發現的獼猴大腦內儲存時間記憶的腦部細胞。』

  這些儲存時間記憶的神經元細胞位於腦部前額葉皮層和紋狀體區域,這些區域同時也是人類大腦掌控學習、運動和思維的重要區域。安•格雷布耶爾表示,盡管這次實驗主要集中在研究獼猴腦部前額葉皮層和紋狀體區域,但是腦部其他的區域肯定也存在這些可以儲存時間記憶的神經元細胞。

  對於這次研究結果的應用,安•格雷布耶爾表示,這次研究的結果可以幫助帕金森綜合症患者康復。帕金森綜合症的患者正是由於腦部時間記憶功能受損,在尋找和傳輸時間記憶時總是比正常人要慢。因此帕金森綜合症患者不能像正常人一樣按照正確的時間規律來完成日常行動。根據這次實驗的結果,在為帕金森綜合症患者治療時,可以通過輕輕拍打等外部刺激幫助患者腦部加速尋找關於時間的記憶,這樣患者講話時會顯得更加清楚一些。另外,醫生還可以通過神經元修復裝置或者神經元修復藥物(這些藥物中含有神經元細胞所需的多巴胺和羥色胺等)來幫助帕金森綜合症患者恢復。

  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安•格雷布耶爾將集中研究腦部是怎樣制造這些含有『時間記憶標簽』的神經元細胞的,並研究這些時間記憶細胞是如何控制人們的行為和學習活動的。還有一個重要的研究問題是,腦部究竟為何對於不同環境下對時間的感受並不相同。安•格雷布耶爾說:『我們有時候會感覺時間過的很快,有時候卻感覺時間過的很慢,所有這些都將可以用帶有時間記憶的神經元細胞來解釋說明原因所在。』

  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神經生物學教授彼得-施特瑞克(Peter Strick)給予這次實驗結果給予高度的評價,施特瑞克認為這次實驗結果是對腦部如何記錄和表述時間概念的一次全新闡釋。施特瑞克說:『對於光線、聲音、觸覺、冷熱感知、嗅覺等,我們人體有特定的感覺接受器,但是對於時間我們並沒有特定的感覺接受器,對於時間的感知和儲存是由大腦自己形成並運行的。』

2010年1月19日 星期二

冥想打坐---大有學問!


冥想(meditation)不但有助於集中注意力和控制日常生活周遭的負向情緒,科學家研究發現,長期的冥想練習也讓大腦產生了結構性的改變。

繁忙的生活步調中,愈來愈多人藉由定時運動、練習瑜珈或持續冥想來幫助自己放鬆肌肉與抒解壓力。有許多的研究證據指出,在冥想過程中將注意力集中在外在圖案或內在心像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焦慮緊張,以及抑制環境中遭遇的負向情緒。一些直接比較長期冥想練習者與一般沒有冥想經驗者的研究甚至發現,長期的冥想練習可以增加神經元的同步激發(表現在腦電波gamma 波的振幅上,以及增加注射疫苗之後血液中的抗體濃度。雖然對於冥想的直接效果仍有研究方法上的爭議,但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輔助及另類醫學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NIH)已經將冥想列為可能的醫療方式。

許多神經科學研究指出,當我們持續練習與長期運用某些認知技能,比如記憶、注意力、視覺搜尋或語言學習,會增加神經元突觸的連結、造成神經迴路的改變,而大腦中與這些認知功能相對應的區域也有較大的體積。比如練習拋球雜耍三個月之後觀察到,處理運動視覺訊息相關區域的大腦灰質增加了3%;或是倫敦計程車司機在掌管空間記憶的海馬迴後端體積比一般人大。因此,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科學家想知道,那些有長期冥想經驗者的大腦是否會因為持續地練習而出現結構性的改變。

他們利用磁振造影(MRI)掃瞄了22位長期參與冥想練習(平均24年),以及22位完全沒有冥想經驗者的大腦。取得他們高解析度的大腦結構影像之後,再使用像素形態分析(Voxel-based morphome)的方法計算這兩組人在大腦影像上灰質與白質的數量,然後進行統計分析找出差異。結果發現那些長期參與冥想練習者,在與抑制負向情緒有關的右側額葉眼眶面皮質(right orbitofrontal cortex)、以及調控內外知覺訊息有關的視丘(thalamus)的體積比一般人大。即使在控制了冥想經驗與年齡成正相關可能造成的混淆變項之後,結果依然相似。這項結果顯示,冥想練習對於控制情緒的助益,直接或間接地造成了神經元迴路的改變。

有少部分與情緒處理無關的腦區顯示出差異,比如左側下顳葉迴(left inferior frontal gyrus),但是由Arthur Toga 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認為,已經有其他的研究證據指出,顳葉的神經元活動與體驗到宗教經驗的感官知覺可能有關,而冥想練習與參與宗教活動時常高度相關,是可能原因。然而這個大腦結構差異的發現雖然有趣,卻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看來,冥想練習,不只是安安靜靜地坐在那裡什麼都不做,那麼簡單。

靜坐放鬆


根據哈佛大學心臟科醫師斑森研究,在20分鐘的靜坐冥想以後,心跳、呼吸速率、血壓、氧氣的消耗、二氧化碳的製造和血清乳酸的量都減少了,他稱這種現象為「放鬆效果」。其實,畫圖或演奏樂器、戶外運動、健身等,廣義而言,都是一種冥想。而在海邊望著大海,或是坐在營火邊看著火焰,其實都是類似冥想的作法。 靜坐冥想讓人只注意目前的現況,不讓大腦出現太多的雜念,來達到放鬆的效果。根據靜坐冥想的教師派翠絲的說法,每天作20分鐘的靜坐冥想2次,即使你的工作非常繁重,在靜坐之後就會像充電一樣,再度充滿活力。

2002.12.16  中國時報 靜坐冥想 為何有益健康? ◎張天鈞(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
法國畫家高更(1848~1903)於1891年離開繁華的巴黎到法國屬地,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島去作畫。他驚訝於當地人可以坐著不動達數小時,而周遭安靜到可以聽到葉子飄落的聲音。 在他自費出版的Noa Noa《味道多香啊》,中譯本《生命的熱情何在?高更大溪地之旅》一書當中,這樣記載著:「我正要離開(大溪地),年紀老了兩歲,心情卻年輕了二十歲;比我抵達時更像野蠻人,但卻更聰明了。是的,的確,野蠻人教導我這個從腐敗文明來的人許多事,這些無知的人教了我許多生活和快樂之道。最重要的,他們讓我更瞭解自己,他們教給我最深層的真理。」

在高更去世的前一年,留下了「野蠻人的故事」這幅傑作,畫中的土著盤腿而坐,靜氣凝神,似乎在打坐冥想。 現代人生活充滿了壓力,容易疲倦焦慮,也容易憂鬱。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呢?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靜坐冥想」。

這是因為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會影響交感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遇到壓力時會讓交感神經素上升,就會使心臟血管疾病容易產生。而影響到免疫系統和壓力荷爾蒙,就容易導致許多皮膚及其他器官疾病的發生,進而影響健康。 靜坐可以藉由中樞神經系統的平靜,而讓免疫系統正常和減少壓力荷爾蒙。

靜坐冥想的方法非常簡單,只要在安靜的地方採用自己覺得最舒適的姿勢坐在椅子或地板上,兩手放在膝部,眼睛可以閉著或張開固定望著某一個地方,然後慢慢的呼吸,在呼氣、吸氣的時候可以重複說單調的字,其目的是要讓注意力集中,如果發現自己分心,要將心思拉回來。


根據哈佛大學心臟科醫師斑森研究,在20分鐘的靜坐冥想以後,心跳、呼吸速率、血壓、氧氣的消耗、二氧化碳的製造和血清乳酸的量都減少了,他稱這種現象為 「放鬆效果」。

其實,畫圖或演奏樂器、戶外運動、健身等,廣義而言,都是一種冥想。而在海邊望著大海,或是坐在營火邊看著火焰,其實都是類似冥想的作法。 

靜坐冥想讓人只注意目前的現況,不讓大腦出現太多的雜念,來達到放鬆的效果。根據靜坐冥想的教師派翠絲的說法,每天作20分鐘的靜坐冥想2次,即使你的工作非常繁重,在靜坐之後就會像充電一樣,再度充滿活力。

其實,禱告、不斷自我灌輸正面思想,或在紙上隨意的寫出心中的想法,也都可以讓人心情穩定,抒發心中的壓力。過去我常覺得在假日畫圖時心情特別平靜,心跳特別緩慢,後來讀了紐約大學醫學中心比爾奇司醫師的文章,才知道繪畫也是一種廣義的靜坐冥想。 高更遠離文明世界到南太平洋島嶼,由於深切的體會,終於說出:「這就是你的秘密嗎?你這個神秘的世界。喔!萬光之世界,你在我心中點燃一盞燈,而我也漸漸能領悟你那古老之美,也就是大自然不竭的年輕泉源。」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分享靜坐冥想這青春之泉。

袪病抗衰老--- 西方流行冥想打坐


冥想打坐-這一古老的東方修行方法,正滲透越來越多的西方人生活。人們發現,不需或少用傳統的西醫治療方法,就可以得到病痛的緩解,更加充滿青春活力,而且感覺身心舒適。一些初步科學研究,亦證實了這一簡單易行方法的療效。福瑞薩在今年5月期的MORE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中,對此進行了較好的總結。

生活不順心的福瑞薩(Laura Fraser),初試冥想就感到受益非淺。幾個月後,她發覺自己不那麼缺乏耐心了,變得更放鬆,更容易集中精力;她可以在好友病重時仍然打坐,而不是整天想著她的病;她可以逐件清理書桌上堆積如山的雜物,也不太會脫口說出一些氣憤的話,或送出憤怒的電子郵件;她更容易放棄委屈和失望;她感到自己更年輕、狀態更好,更成熟、明智,和具更多內涵。

作用細胞水平 使大腦感幸福
麻省醫學所減輕壓力項目的創建者茲恩(Jon Kabat-Zinn)醫生最近著書《找到感覺-通過精神癒合自己和世界》,提到在接受光療法期間傾聽冥想音樂的牛皮癬患者,比未經這種熏陶的患者的癒合速度要快四倍。茲恩醫生說,牛皮癬像癌症一樣,因細胞失去控制地分裂造成。這說明精神可以改變細胞的分裂與複製從而促進癒合,因此從理論上說,冥想也有控制癌症的潛力。

該所的一些研究表明,每天做15-20分鐘冥想的婦女,其經前綜合症反應減少了58%,尤其潮熱明顯減少,而且90%的人都可以不用或很少用安眠藥幫助睡眠了。除了身體上的變化,這些婦女的精神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她們對於自己身體年齡在增加這一事實的態度都變得更積極了,較少憂慮或有消極的想法。

在另一研究中,接受了八週的冥想訓練的一生物技術公司的員工,其左腦前皮質感受幸福與滿足的部份在腦掃瞄中顯出最多的活性,而和尚的腦掃瞄正會顯示這樣的形態。此外,這些員工的身體還產生出了更多的能快速與流感疫苗反應的抗體,代表其免疫功能加強了。


減壓力抗衰老 增進記憶力
精神身體醫療學院的醫療主任斯爾哈布(Eva Selhub)醫生說,緊張、放鬆、焦急或鎮靜等情緒在大腦中儲存積累,就像計算機圖標一樣,生活中遇到的使人焦慮的事件就會雙擊這些圖標。如普通40歲婦女,每天需要應付工作、孩子、家庭關係、及自己生活和身體的改變,50%以上的時間都感到這些壓力反應。如果在這一波波的壓力來襲之間沒有很多休息和恢復時間,人就會迅速變老。
冥想可以使人長壽並且看來很年輕。1989年一項在老人院做的研究顯示,練習冥想的老人頭腦更靈活、血壓較低,並且長壽。研究人員認為,老化是緊張的積累,細胞在緊張狀態更容易生病及死亡。冥想及其它放鬆方式改變人對緊張的接受,減少生理負荷。在某種程度上,年輕是一種心境:你覺得自己年輕,那麼你的生理和健康就真的比你胡思亂想的同齡人年輕。

健忘似乎是衰老的一種自然現象,其實這往往是老年癡呆的初期表現。一個能夠集中注意力的頭腦,顯然會對失憶有很大幫助。茲恩醫生認為,冥想是訓練精力集中的最好方法,「體育鍛練的是身體,冥想照顧的是精神。」

幾項研究都顯示,冥想可以減緩和鎮定所有生理與情緒的大起大落。我們無法控制生活中的無常,但任何時候都可以進行冥想-頭腦中一片空白地打坐。冥想教你從生活中跳出來,不帶情緒地靜靜地、不加任何判斷地觀察這些情況,然後讓他們過去。如此,一件原來會使人緊張的事,就不會雙擊你腦子中那些積累了壓力的圖標。

接受現實 順其自然
茲恩醫生說,冥想要求人接納現實,但「接納並不意味著被動,而是你意識到那些焦慮的想法是一種幻覺,即如果你認同它,它就會影響你對自己的感覺。你認為自己老,就會對著鏡子找到一百個不同理由來證實這一點,你似乎在履行自已的預言。相反,冥想可以將你從老齡化的感覺中解脫出來,這種感覺事實上才會真正使人變老。這是態度問題,年齡不能改變,但你能夠改進自己身體和生活與世界的相互關係。冥想重新使你現在的生活更具價值。」

處於一個常常告訴我們老齡化令人沮喪的社會,冥想使我們意識到這並非壞事。《關愛與信仰》一書的作者、冥想師薩茲伯格(Sharon Salzberg)認為,「生活中的悲傷與快樂都存在反思、平衡和多面性,冥想可以將這些方面加強。」

看上去比她52歲的年齡年輕很多的薩茲伯格說,「冥想使人頭腦保持開放,總是對客觀世界保持興趣。我感覺自己是越來越年輕,像是在遊戲,重要的不是變老,而是繼續學習和成長。」

冥想(Meditation)

冥想原本是宗教活動中的一種修心行為,如禪修、瑜珈、氣功等,現今已被廣泛運用於許多心靈活動的課程中。研究超導體而獲得197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英國人佐瑟夫森(Brian Josephson),亦有藉由冥想收取心靈訊息的習慣,他曾說過:「以冥想開啟直覺,可獲得發明的啟示。」


科學發現,冥想可以讓人的左腦平靜下來,使得支配知性與理性思考的腦部新皮質熟睡,腦波會轉成α波。此時想像力、創造力與靈感便會源源不斷的湧出,此外對於事物的判斷力、理解力都會大幅提升,同時身心會呈現安定、愉快、心礦神怡的感覺。冥想並不是要消失意識,而是在意識在十分清醒的狀態下,讓潛在意識的活動更加敏銳與活躍,進而與宇宙意識波動相連接。

科學家認為,宇宙本身充滿著波動或資訊。人腦亦受到天體星球運動的支配,是宇宙的一部份,而且具備著和所有波動同頻道的機能。藉由冥想開啟右腦的人,能夠接收和使用宇宙的資訊與構想。如同收音機,調對了頻率,就能清晰地接收到訊息。冥想就是針對宇宙「調頻」的一種方式。

如何正確冥想



大多數試過冥想的人,都多多少少從中獲益,因此西方人趨之若鶴。但對有些人就不那麼起作用。這是甚麼原因呢?有人認為冥想可以有無數方式,可以打坐,也可以站立,甚或舞蹈;祈禱、讀經是冥想,念誦咒語也被當作冥想。而《腦內革命》作者春山茂雄甚至認為,看部喜歡的電影、聽聽最喜歡的音樂或是興奮的計劃自己的未來,都可以算是冥想的方式。

這似乎是走偏了:連舞蹈、看電影、聽爵士樂都算冥想了,那冥想又與做其它生活中的事有甚麼區別呢?那不只是讓自己休息一下放鬆放鬆,就會感到精神舒服一些嗎?「興奮的計劃未來」,那麼興奮能叫冥想嗎?那就能達到袪病健身?那大家連運動都不需要做了。

事實上,無論你採用甚麼方式冥想,心靜是最重要的。因為冥想實質上是一種修煉方法,必須修身養性。冥想要求停止知性和理性的大腦皮質作用,正是因為這些所謂知性和理性的活動往往都是讓人思考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如何,這與純潔自然的宇宙是脫節的,要想通過宇宙的能量開啟智慧、淨化身體,人就得首先同化宇宙。

進行冥想有一定效果的人,必然是在修身養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要使自己在冥想時靜下心來,就要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時刻注意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 (林丹編譯/摘自《醫藥生活》雜誌)

成功者都是 α 波的強化者


人腦中有許多的神經細胞在活動著,而成電器性的變動。也就是說,有電器性的擺動存在。而這種擺動呈現在科學儀器上,看起來就像波動一樣。
腦中的電器性震動我們稱之為腦波。用一句話來說明腦波的話,或許可以說它是由腦細胞所產生的生物能源,或者是腦細胞活動的節奏。
十九世紀末,德國的生理學家漢斯柏格看到電鰻發出電氣,認為人類身上必然有相同的現象,而發現了人腦中電氣性的振動。後來,藉由圖表來補捉腦波,才得知振動的存在。由於這和人類的意識活動有某種程度的對應,因而引起許多研究者的興趣。
由於電子工學的進步,腦波的周波數也得以用儀器測定。
國際腦波學會就針對不同震動的周波數,定以α、β、δ、θ之名。
α波 - 8-14赫茲(1秒內振動8-14次)
α為優勢腦波時,人的意識清醒,但身體卻是放鬆的,它提供意識與潛意識的橋樑。由於在這種狀態下,身心能量耗費最少,相對地腦部所獲得的能量較高,運作就會更加快速、順暢、靈感及直覺敏銳,腦的活動活潑。現代科學積極倡導α波是為人們學習與思考的最佳腦波狀態,道理就在於此。
β波 - 14赫茲以上
在β波為優勢腦波時,人清醒時大部份的腦波狀態。隨著β波的增加,身體逐漸呈緊張狀態,準備隨時因應外在環境作反應。大腦能量除了維持本身系統的運作外,尚須指揮對外防禦系統作準備,因而消減了體內免疫系統能力,在此狀態下人的身心能量耗費較劇,快速疲倦,若沒有充份休息,非常容易堆積壓力(這是現代人的通病)。然而,適量的β波,對積極的注意力提升,以及認知行為的發展有著關鍵性的助益。
θ波 - 4-8赫茲
θ波為優勢腦波時,人的意識中斷,身體深沉放鬆,這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狀態,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入定態」。在這樣的狀態下,由於意識中斷使得我們平常清醒時所具有批判性或道德性的過濾機制被埋藏起來,因而大開心靈之門,對於外界的訊息呈現高度的受暗示性狀態(Hyper-suggestibility),這就是為什麼人在被催眠時會容易接收外來的指令。此外,θ波與腦部邊緣系統有非常直接的關係,對於觸發深層記憶、強化長期記憶(LTP)等幫助極大,所以,在科學界稱Theta波為「通往記憶與學習的閘門」─The Gateway to Learning and Memory。
δ波 - 0.4-4赫茲
δ波為優勢腦波時,為深度熟睡,無意識狀態。人的睡眠品質好壞與δ波有非常直接的關聯;δ睡眠是一種無夢且很深沉的睡眠狀態,通常一夜正常的睡眠週期會出現四至五次,而發生在睡眠初期第一個出現週期是無夢的δ波(Non-REM)狀態,所以,如果在輾轉難眠時,能讓自己召喚出近似δ波邊緣狀態的身心感覺(當然要經過訓練),您就可以很快地擺脫失眠並進入深沉睡眠,真正睡美容覺追求的就是這種時間短但深入的睡眠。此外,根據科學研究,δ波亦是開發人類直覺雷達系統,以及超能神密力量的關鍵。
α波又分為三種:
慢速α波 - 8-9赫茲 - 臨睡前頭腦茫茫然的狀態。意識逐漸走向模糊。
中間α波 - 9-12赫茲 - 靈感、直覺或點子發揮威力的狀態。身心輕鬆而注意力集中。
快速α波 - 12-14赫茲 - 高度警覺,無暇他顧的狀態。
美國的紐華克工科大學道格拉斯.狄恩和喬.米哈拉斯基兩位教授,調查了曾在市場推出熱門商品的企業負責人,並將其推出熱門商品的來龍去脈做成報告。
報告結果指出,開發出暢銷產品的負責人,大多數是私底下藉由生物體自我控制法,或是冥想法來達到α波的強化者,或是參加傳授強化α波方法的研討會者。